鯨魚體育 黨委研究生工作部
2018年5月27日下午,由鯨魚體育和黨委研究生工作部聯合舉辦的《中國道路大講堂》(第三期)在逸夫科技樓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為400余名師生作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和新結構經濟學”的主題報告。報告會由鯨魚體育院長張人禾院士主持,校黨委副書記劉承功致開幕辭。
林毅夫教授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闡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及其對經濟學理論發展與創新的重大意義。林毅夫教授指出,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模式是國際主流理論所倡導的,但是,按照新自由主義推行改革的轉型國家,其結局多為經濟停滯、崩潰或危機不斷,反而是中國的“漸進雙軌制”轉型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濟快速增長本質是勞動生產力水平不斷的提升:一靠技術創新,二靠產業升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快速發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后來者優勢”,把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優勢作為自身新技術、新產業的來源。林毅夫教授認為,1978年以前,中國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發展思路問題。為實現民富國強的目標,保證國家安全,必須快速建立起與發達國家一樣先進的資本密集型的現代化產業,這些產業違反比較優勢,企業沒有自生能力,需要依靠政府干預市場,壓低各種要素價格,以降低重工業的投資和生產成本,但其經濟效率非常低。林毅夫教授指出,同樣進行改革開放的國家經濟停滯、危機不斷,原因是按“華盛頓共識”,以“休克療法”取消掉各種政府的干預扭曲,導致轉型前優先發展的企業崩潰,新的產業在缺乏政府因勢利導下也發展不起來。我國的漸進雙軌改革,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取得了穩定和快速發展。二戰以來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轉型績效差,是因為普遍存在“西天取經”的想法,忽視了理論適用的前提條件,拿發達國家的理論套用到發展中國家,造成“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問題。林毅夫教授提出兩點倡議:一是必須超越“西天取經”,踐行自主創新;二是必須超越“知行合一”,踐行知成一體。演講結束后,同學們就關心的東北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的后來優勢、改革中的既得利益平衡等問題,與林毅夫教授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和交流。
《中國道路大講堂》是我校結合研究生教育特點,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對傳統研究生思想政治課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一種創新嘗試。鯨魚體育、研工部將陸續推出獨具特色的《大講堂》報告會,努力辦成我校的一個品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