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學校召開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建設研討座談會。此次研討座談會是自2021年我校全面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以來,召開的第一次全校性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建設專題會議。
院系研究生教學分管領導代表、院系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負責人、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建設項目負責教師、鯨魚體育和上海醫學院鯨魚體育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近15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分設鯨魚體育主會場和騰訊會議分會場,以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舉行。鯨魚體育副院長胡安寧主持會議。
鯨魚體育常務副院長陳焱作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主旨報告。他從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一體兩翼”研究生分類培養格局、研究生招生與在校生人數規模等方面介紹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和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情況。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他指出要充分認識到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結合部屬性,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最為關鍵的結合。要以“研”字當頭,強化科學研究是其應有之意,創新能力培養是其核心指標,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其根本任務。他強調,鯨魚體育作為國內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研究生的課程思政建設應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專業課程的教學要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真正實現課程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在課程教學中,要大力挖掘課程所蘊含的豐富思政教育元素,產生“鹽溶于水”、“潤物無聲”的效果,把課程學習的“知”(知識)和學生體驗研究過程的“行”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一體化推進。
自2021年全面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以來,除在全校立項建設159門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外,鯨魚體育還聯合教務處,在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新聞學院、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法學院、高分子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附屬腫瘤醫院等10個院系立項建設了首批院系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他指出,下一階段,鯨魚體育將計劃每年評選研究生課程思政標桿課25-30門,全面提高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的覆蓋面和水平。希望各院系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加強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做法和高質量研究成果。他同時強調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兩大類型的研究生培養在課程思政教學上應該體現出差別,形成各自鮮明的特色。
五位入選教育部、上海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建設成效良好的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項目的授課教師代表作了課程思政課程建設經驗分享。
經濟學院張宗新教授講授的《投資理論與實務》是金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核心課程之一。作為經濟學院金融專業學位碩士點負責人,張教授分享了課程思政和專業教學如何圍繞培養具有大國擔當和社會責任的金融高端人才的目標、進行有效結合的做法與經驗。在教學理念上,他的課程力求讓學生對“中國特色資本市場”投資、定價、融資、開放等發展路徑有更系統、準確、完整的了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關系和研究中國資本市場問題,逐漸形成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服務國家戰略、政策及措施的方法論。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他的課程偏重于結合中國新時代發展實踐,采取理論結合案例、實務的教學方式,通過編寫立足中國本土金融的投資理論與實務教材和案例型教材、注重案例教學、建立投資實務案例庫等途徑來化解課程教學與思政的難點,并列舉了“以科創板為支點,強化科技興國戰略”、“中國現代資本市場如何服務高質量經濟增長”、“倡導低碳投資理念,強調‘雙碳’目標與基金投資應用”等課程思政的具體案例。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高艷紅教授負責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是由穆穆院士領銜的一門研究生學位基礎課,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她介紹了預修要求、課程目標、授課方式等課程基本信息,著重分享了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方法和過程,以及教學經驗和反思,并以一段精彩的短視頻展示了課程的教學團隊和圍繞關注國家發展、引導個人報國理想、創新多元評價體系等方面展開的課程思政總體設計與實施。該課程的思政建設秉承我校立德樹人的辦學宗旨,從全球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出發,到對人民生命和財產有直接威脅的災害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從學術道德、學術規范、創新能力培養、論文選題、論文寫作、學術報告等方面,給予學生全面系統的訓練,激發學生學好基本知識,掌握先進技術技能,將來運用先進的數理手段,建設家園的大國擔當和家國情懷。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馬臻教授講授的《學術規范和科研技能》是一門面向全校研究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他簡要介紹了課程開設的時代背景、所獲立項支持、媒體對課程的報道及其本人發表課程教學相關論文、文章的情況。他將該課程的教學和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歸納為“綜合”、“資質”、“聯動”三個關鍵詞和三個“堅持”。“綜合”即這門課并非簡單地教學生怎樣進行科研寫作和講授科研倫理道德,而是針對學生讀研的困惑和痛點,將課程內容貫穿研究生從進校到畢業的全過程。“資質”即對授課教師的要求,通過擔任國際刊物編委、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閱讀大量相關書籍和在人民日報等主流報刊媒體發表相關文章200多篇,馬教授為上好這門課做了大量鋪墊和積累。“聯動”即課程應不止于課程本身,而是要形成亮點,包括教學資料、教學成果、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吸引媒體報道等,推動課程的“綜合”內容供給和提升教師“資質”。三個“堅持”即堅持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相結合、堅持道和術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他認為課程思政應以三全育人為背景,構建體系框架,并和帶教研究生的本職工作相結合,形成主戰場,通過開設在線講座、新媒體推送、報刊發文,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實現教書育人相結合、課上課后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葉紅霞副教授主講的《高等電磁場理論》是由金亞秋院士領銜的一門研究生專業基礎課,入選教育部和上海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她簡要介紹了課程性質、教學團隊、課程定位與建設目標,重點分享了在課程設計與建設中,如何將課堂講授、仿真實驗、專題討論等傳授的專業“硬”知識做成富含科研導向與科學精神的思政“活”教材,如何通過教學團隊的分工合作實現課程教學中專業知識與實踐應用的有效結合、從而達到專業素養技能訓練與家國情懷、科學家精神、國際視野、協作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課程思政目標。葉紅霞副教授在分享中還呈現了專業知識點匹配思政元素的具體課程教案、開展課程思政的典型教學案例及育人成效,總結強調了精心設計案例、引入著名華人科學家事跡、課程實驗與應用設計結合國際局勢和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對提升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協同增效的作用。
護理學院來小彬副教授參與授課的《老年護理》是一門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生的專業選修課,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她簡要介紹了課程基本信息、課改歷程和課程思政思路、課程目標和內容、課堂安排,著重展示了通過解讀國家衛生健康政策文件、授課教師講授臨床親身經歷、介紹國際前沿研究進展、運用科研方法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等教學設計與方法,將愛國情懷與使命擔當、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科學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具體案例。在談及課程思政的教學體會時,她形象地將課程思政教學比喻成煲湯,指出思政元素選材之于教學效果,就好比食材選擇之于湯之鮮美,選材要貼合課程教學內容,講究一要“近”,身邊的、真實的案例最能打動人;二要緊跟時代、具有國家層面的宏觀視野;三要適時更新、不要老生常談。
在五位教師的精彩分享之后,胡安寧副院長拋磚引玉,提出“研究生課程思政標桿課程評選應該有怎樣的標準”、“怎樣做好具有研究生特色的課程思政”兩個議題供大家交流討論。與會院系研究生教學分管領導代表、授課教師代表圍繞兩個議題,相互交流所在院系、學科專業開展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和建設的做法,分享課程思政課程教學的心得與收獲,探討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教學的難點與困惑,提出了很多富于啟發的思考和建議。
上海醫學院鯨魚體育副院長姜友芬和鯨魚體育副院長王昕作總結發言。姜友芬副院長從醫學學科的特點出發,提出課程思政自始至終要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核心來進行。對于醫學研究生課程思政而言,除科學精神外,“仁心仁術”的人文情懷是尤為值得重視的課程思政元素,不僅在課程教學上可以做挖掘,還可以在臨床能力訓練中去培養。王昕副院長一一點評了各位與會代表的分享發言,對各院系和各位教師在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中所做的先行實踐給予肯定,并表示課程思政是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希望各院系、各位教師繼續發揮各自力量、一起做好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實現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提高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的覆蓋面和水平。
(供稿:專業學位培養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