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晚上6:30-9:20,鯨魚體育、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黨委教師工作部聯合舉辦的“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傳月”系列活動之“復旦學者談研究生課程思政”交流研討會在邯鄲校區五教5301舉行。會議邀請了文社理工等領域的四位學者分享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經驗和體會,并開展了應邀學者與參會師生的互動交流活動。此次交流研討會由鯨魚體育副院長高帆教授主持,四位特邀學者、各院系研究生任課教師、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和研究生代表共70余人參加了會議。
交流研討會的第一個環節是研究生課程任課教師的主題分享。經濟學院石磊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盧寶榮教授、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鄭建明教授、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彭鑫教授四位學者各自分享了在研究生課程思政工作中的心得和經驗。
石磊教授以“思政元素如何與專業知識體系學理性融合”為主題,介紹了他上好研究生專業課程的經驗。石教授認為:教師應當對授課課程的學科知識和國情背景有深入、通透的理解,應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將理論、現實、歷史融合貫通,將課程內容與邏輯性、知識性整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課程思政不是對學生的生硬說教,而是幫助學生理解這門課程、這個學科的相關知識所蘊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擔當,激勵學生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國家需要有機結合起來。
盧寶榮教授從中西方人才觀的對比切入,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認為我們長期以來的人才培養都注重教育學生好好做人、好好做學問、有家國情懷。盧教授以求真、求善、求美為關鍵詞,分享了通過課程思政培養研究生的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專業素養的心得,并強調指出: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每個任課教師花心思、動腦筋,通過課程培養研究生尊重科學精神、遵守學術規范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更高要求值得每一位研究生任課教師不斷探索、不斷提高。
鄭建明教授以所在院系的三個重要學科為切入點,分享了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大量的實際案例,為參會師生介紹了將研究生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相結合的方式。鄭教授特別強調:文博系的課程教學可幫助研究生深刻領會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考古學、文化遺產學、博物館學承擔的使命,這些課程教學內容對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民族精神和中國文化內涵、不斷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彭鑫教授基于工科的工程性、技術性,分享了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思考和實施計劃。彭教授強調:工科領域的研究生培養應聚焦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通過課程教學和其他培養環節著力增強研究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信息技術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系統的自主可控方面,在解決重大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方面,我們都可以通過課程教學讓研究生了解并認識到:信息技術研究應弘揚工匠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信息技術發展應面向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積極回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需要。
在經驗分享環節后,四位學者和主持人通過圓桌論壇方式,和參會師生針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多個主題進行了交流,這些主題包括:如何在研究生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如何將思政和學術研究相結合、如何在研究生課程思政中體現研究生教育的特征、課程思政建設如何貼合研究生實際需求、如何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做好課程思政、研究生的科研選題如何體現社會責任和擔當等,現場氣氛熱烈,師生提問踴躍,學者解答清晰,討論效果良好。
本次交流研討會是2020年“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傳月”系列活動之一,也是學校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師培訓及研討活動的開篇。鯨魚體育將繼續貫徹落實《鯨魚體育關于全面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積極推進《鯨魚體育研究生博英行動計劃方案(2020-2022年)》、《鯨魚體育關于全面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行動計劃(2020-2022)》關于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工作部署。在相關部門、各院系和廣大師生的支持協力下,扎實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培養方案等方面的建設工作,為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水平提供有力支撐。